“巧诈不如拙成”春秋战国哲理典故(一)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启蒙的重要时刻,其中富于智慧的先哲们和同时代西方的同行一样都喜欢用精巧的小故事启发后人的思考。而这些质朴的人性思考,即便是放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依然能够让引发我们的思考和惊叹。
作为一《新战国英雄》玩家,今天就让我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起来看看那些富含哲理的历史典故吧!
“巧诈不如拙诚”
第一则 乐羊拜将
乐羊初为魏相国翟璜门客,中
魏文侯听到这个消息对堵师大赞乐羊说:“乐羊因为我所以才吃了自己儿子的肉。”堵师说:“自己的儿子他都敢吃,那又有谁是他不干吃呢?”随后大败中山国。魏文侯赏赐了他的战功但是却怀疑乐羊对自己的忠诚。
第二则 秦西巴纵鏖
鲁国贵族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带回去烹了它。母鹿跟着秦西巴叫唤。秦西巴不忍心,放开小鹿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回来后,问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哀啼,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了它,把它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又把他召回来,让他担任儿子的老师。左右的人说:“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点评:从以上两则故事的对比中,我们肯定能学到不少哲理。乐羊因为有功劳而被别人怀疑,而秦古巴因为有过错而更被人信任。就如和领导一起去吃饭,领导喝酒只喝一半,这时候你要是装好汉觉得自己全喝了够仗义,并借这个机会表明自己对领导的尊敬的话,那下次估计领导是不会再带你去喝酒的。
醉卧沙洲冷(文)